---
---
---
(點擊查看產品報價)
在下向流纖維球過濾中,隨著過濾過程的進行,纖維球逐漸
截留懸浮物,床層從上至下,土壤色不斷加深,說明床層上部首
先截泥,再逐漸下移。
床層中的纖維球或纖維絲迎著水流方向的上半部分稱為“陽
面”,背著水流方向的下半部分稱為“陰面”。在過濾初期及床層
上部的纖維球中存在著明顯的“陰陽面”現(xiàn)象,纖維球“陽面”
土壤色比較深,積泥比較多,而陰面“積泥”比較少,甚至幾乎
沒有積泥,仍呈開始時的白角,纖維球密實度越大,單個纖維球
所含纖維絲越多,“陰陽面”現(xiàn)象越顯著。有人稱之為“雪帽”
現(xiàn)象,恰似雪山上的雪帽。導致這一現(xiàn)象的原因是由于床層上部
纖維球首先積泥,尤其是粒徑較大的懸浮粒子易于沉積于纖維球
“陽面”;加之上部床層孔隙分布不均勻,球與球之問的孔隙
較大。
借助掃描電子顯微鏡可清楚地觀察到,在纖維絲上也存在
“陰陽面”現(xiàn)象,纖維絲愈細,這一現(xiàn)象愈不明顯。
纖維絲表面上的積泥層宏觀上是均勻的,
微觀上是不均勻
的。支配積泥顆粒在纖維絲表面上排列的主要是“影子效應”。
當一個顆粒沉積于纖維絲表面某一位置時,就阻止其它粒子在其
附近沉積,恰似一個“陰影”,故稱影子效應。一個顆粒沉積于
纖維絲表面某一位置,它就凸出絲表面,伸向孔隙內,提供了一
個新的橫截面區(qū)域,比其占據(jù)的纖維表面大,因而,此顆粒有更
大的機率捕捉到迎面而來的懸浮粒子。當截留到第二個懸浮粒子
時,就形成鏈狀二粒結構。如果再繼續(xù)截留懸浮粒子,按最理想
的情況,鏈狀二粒結構不斷增大,形成一種類似“樹枝”狀的結
構,稱為“樹枝”狀形態(tài)。所以,第一個顆粒的沉積提供了一個
鏈式“樹枝”形成的接觸基點。
運用掃描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時,發(fā)現(xiàn)纖維絲上的積泥多呈
“毛刺”狀形態(tài),大顆粒上截留有小顆粒。
水過濾中,積泥“樹枝”狀形態(tài)不如氣體過濾中的“樹枝”
狀形態(tài)那樣典型,主要是因為兩種流體的性質相差比較大。氣體
的密度很小,過濾機理以慣性截留為主。氣體的粘度也很小,分
子自由程度比較大,懸浮粒子形成的“樹枝”狀形態(tài)受剪切力作
用比較小,不易損壞,“樹枝”可以長得比較大。而水的密度比
氣體大得多,慣性過濾機理并不重要;水的粘度也很大,積泥層
受剪切力作用比較大,即使積泥形成比較長的“樹枝”也容易塌
折。因此,在水過濾中,積泥不以單個“樹枝”形態(tài)存在,而是
以抗剪切強度比較高的“毛刺”形態(tài)存在。
所有資料用于交流學習之用,如有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,禁止復制,轉載注明地址
上海光學儀器一廠-專業(yè)顯微鏡制造商 提供最合理的
顯微鏡價格